说到金刚八式与八极拳的关系,就不得不说天津这座城市。天津是使八极拳更上一层楼的地方,就如同徽班进京的北京那样。如果没有当年的北京城,徽班的艺术就不会升华为京剧而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。
正是因为八极拳到了天津,当年的八极拳人才接触到了「金刚八式」这个理念,才看到了单式训练的这种系统性的模式。值得庆幸的是,当时主流的八极拳人,不仅胸怀宽阔,先是照搬了其它武术门派(自中华武士会李瑞东)的「金刚八式」,而且他们深深懂得他山之石是用来雕琢自己的玉的,而不是用来代替自己之玉的。所以他们很快根据这个理念和模式,从八极拳的自身上提炼出了自己的「金刚八式」系统。可以说,这是八极拳历史上的一个飞跃,同时,也是一个分水岭。换句话说,在现今的八极拳各流派中,如果没有金刚八式这类的项目,说明你的前辈在那个历史时期,没有与时俱进而成为当时的主流。
金刚八式是外来的理念和模式,但它的内容却实实在在是八极拳自身的东西,其中,撑锤是最明显的。也就是说,在没有金刚八式这个理念和模式的时候,作为单式训练,撑锤就早已经存在了。
练过八极拳的人,鲜有不知道和没练过「撑锤」的。作为八极拳单式训练的第一个项目,可以说它是学习八极拳的起点。
撑锤在学习八极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,不是与生俱来、一蹴而就的。虽然它的元素早已存在于八极拳最初的内容(八极架)里,但它是「金刚八式」这个理念引进后,才确立定形成今天的形式和练法的,它证明着八极拳的整体风格的渐进(由注重枪意向注重枪劲的过渡)。
说它是早已存在于八极拳中的元素,只要你学过清朝风格的八极架,你就会明白,那趟八极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。而且,撑锤这个名称,早已有之。
「金刚八式」的理念和内容,不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时产生的,而是八极拳发展到天津后,向其它拳种先引进后挖掘而来的。早期的引进是完全按照歌诀的名称和顺序来练的,现在的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内容和练法。
其歌诀曰:
降龙罗汉力千钧,举鼎托闸敌万人。伏虎将军神威广,拔山带岭技通神。
前衡推法谁能挡,倒拉九牛勇无伦。立掌斜劈开山斧,撩阴夺腹莫因循。
熊胫硬靠出蹲纵,竖闯横冲少人侵。鹤步沙滩推山式,支撑八方任曲伸。
虎抱龙拿猛又恨,群拦搬扣似车轮。登山探马迎风站,起落追随叱咤嗔。
我们从名称上可以看出,作为先进理念和内容而引进的这个「金刚八式」本身,也存在着不系统的问题。
所幸的是,那一时期的八极拳人中,还是有人没有因循于这个引进的「金刚八式」,而是把它的理念当做他山之石,重新地从八极拳自身中挖掘、提炼、整理出新的内容。
新八式的内容和顺序为:
(一)撑锤
(二)撑掌
(三)降龙
(四)伏虎
(五)劈山
(六)探马
(七)虎抱
(八)龙拿
新的金刚八式,回归了八极拳原本的「枪意」「枪劲」,把撑锤作为第一式,并且强调了它贯穿于八式整体训练的作用。从此,八极拳的「金刚八式」不仅在民国期间成为八极拳的主流内容之一,而且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,但撑锤是两个版本中共识的内容。新中国后,八式的内容又有所升级,更有强调「枪劲」的趋势。
无论是在由其它拳种引进的「金刚八式」里,还是在由八极拳自身提炼的「金刚八式」中, 撑锤在练法上的姿势都是一样的,在用法上确实有不同。
我们知道八极拳是脱胎于枪而来的,作为典型的证据,撑锤的代表性最为明显。「撑锤」二字是对「枪意」「枪劲」的最恰当的比喻。虽然它来自于沧州方言,乍听起来有些土头土脑,仔细揣摩则直指道心。尽管八极拳因民国的「城市化」而实现了遣词造句的文化升华,但因为「撑锤」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内涵意义而无法做任何变动,依旧沿用了「撑锤」这个地方性的词汇。
撑锤的标准姿势:步型是极具八极拳特色的四六步,所谓「不丁不八」之步。身体侧向前方,坐腰坐胯,一臂曲肘握拳于肋下胯上,中指与肚脐同一水平,另一臂齐肩平伸立拳于身体前。
这样的姿势是否充满「枪意」「枪劲」,找一杆枪去体验一下吧。
强调撑锤的姿势是为了获得撑锤的劲力。练习撑锤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劲力增强到个人的极致。「劲」(儿化音,读jìn er)与「力」这二个概念,在过去是可以通假的,如今在应用上有些不同。简单地说,「力」是表象,可以衡量,比如举起一个重物,重物的质量就是你所付出的力,但你能举起那个重物,说明你有足够的「劲」作为储备,这个储备是无法衡量的。
赤手空拳的搏斗,相对于武器来说,对人的伤害是最小的。如何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扩大伤害的效果,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大打击对方的 「力」。而这种「力」的增加,必须以储备的整体力量为前提的,这个整体力量,就是「劲」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「劲」大了,「力」自然会大,不断加大对「劲」的储备,就是给「力」提供更雄厚的基础,这正是武术追求的东西。
八极拳是脱枪而来,练习撑锤就是为了练出「枪劲」,也就是「直劲」,也就是练出「通透的力量」。
关于八极拳金刚八式的讲解视频,如下:
其它拳种引进的金刚八式:
八极拳自身提炼的金刚八式: